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
如何理解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领导干部应如何把对生态的敬畏落实到工作中,提高推动绿色发展的能力水平?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所要表达的不仅是一种哲学伦理意义上的感知状态或境界,更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现代化发展理念、模式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和道路
记者: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其内涵是什么?
郇庆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基本表征之一,正是这些表征铸就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特质,以及由此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特质。
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需要注意两个关键词:“现代化”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方面,“现代化”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意味着逐步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支撑它的是完整发达的现代经济科技体系、现代化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既承继悠久传统又充满创新活力的现代社会与文化。我们对于当今世界主流的现代化目标的追求是坚定不移的,我们始终坚定地走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大道上。无论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还是人类文明新形态,本质上都是沿承并弘扬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人类文明进步进程的,没有任何偏离或“另起炉灶”。当然,我们关于现代化本身的目标认知与追求,也是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所要表达的并不仅仅是一种哲学伦理意义上的感知状态或境界,更主要的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现代化发展理念、模式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和道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最根本的不同,就在于不是就环境治理环境,而是基于中国系统思维、内生治理的智慧,通过改变现有的生产、生活和发展方式,实现源头治理,推动绿色经济转型。也就是说,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与语境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伦理观念已经重塑了我们关于现代化发展的目标愿景、方针原则和战略选择。
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可以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精粹,延续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文明根脉,而“现代化”是民族复兴梦想,是“第二个百年”的矢志追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体现了历史和未来的交汇。
郇庆治:提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目标,是为了主动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社会主要矛盾所发生的重大变化,更好地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既定目标。这一目标的推进落实意味着我们必须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与战略贯穿于“十四五”及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执行落实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这要求我们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自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地球生命共同体意识,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要推动发展与保护协同共进,统筹经济发展、民生保障和生态环境保护,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推动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精准治污、IM电竞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工作方针,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要不断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大环保”格局。要推动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切实履行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环境公约,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作出中国贡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理念的指南针,有力校准干部的发展观、政绩观,在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创造什么样的政绩等方面指引正确方向和路径
记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两山论”的提出,要求领导干部树立怎样的政绩观?
郇庆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的核心论点,就是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把“两山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如下三个观点:
一是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都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目标,也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来源,“绿水青山”“金山银山”都很宝贵,绝不能将二者机械地割裂开来或简单对立起来。
二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在一定条件下或经过适当渠道路径,可以转化成为经济发展优势IM电竞,因而探索适当的转化路径和机制至关重要。
三是随着我国经济总体实力的不断提升和现代化发展阶段的变化,我们正在具备越来越有利的物质经济条件与社会文化环境,有能力来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与安全,让祖国的绿水青山变得更加美丽。
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两山论”如同一个理念的指南针,有力校准干部的发展观、政绩观,在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创造什么样的政绩等方面指引正确方向和路径。
“两山论”指引的是造福人民的发展。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抓经济建设和抓生态文明建设都是自己职责所在、使命所在、初心所在的正确政绩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都是关乎我们党使命宗旨的重要目标,是各级党员干部的职责使命所在。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干净水质、绿色食品、清新空气、优美环境等生态的需求更为迫切。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在生态环境上交出合格答卷。绝对不能做出无意或故意制造二者对立的不明智之举,比如个别地区为了完成年度减碳指标,在推进清洁取暖工程中,忽视取暖效果,采取禁止烧柴燃煤、封炕封灶等极端手段,导致群众挨冷受冻。必须认识到,无论是改善环境还是保障供暖,都是为了让人民受益。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改善环境质量,让人民群众享受到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才能不断提高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两山论”指引的是更有质量和效益的发展。一个地方的发展,有没有含金量,不能光看经济指标,还要看创新、生态、社会效益、可持续性等方面的表现。习强调,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生态恶化的病根在于发展方式之弊。只有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发展方式,把发展的基点放到创新上来,让绿色发展理念重塑发展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取得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发展实绩。要大力加强对领导经济建设规律、经济与行政管理科学知识、自然生态科学的系统性学习与自觉运用,努力做到在推动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和促进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关系的统筹协调,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新格局。
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放不下“唯GDP”的思维定式,为了数字好看、排名靠前,不惜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干了不少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事情,造成了严重后果。对领导干部来说,绿色发展首先是思想上的一场深刻革命。领导干部在推动绿色发展时,要时常问问自己,是立足眼前看,还是用大历史的视角去看?立足一域看,还是站在国家整体去看?孤立地看生态,还是辩证系统地去看?只有以人民情怀、历史担当,把目光放长远、算大账,尊重自然规律,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IM电竞,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才能彻底告别“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新路。必须始终铭记,人类社会对于自然生态的认知水平及预判能力都还是有限的,必须给大自然留下足够的自我修复空间和余地。
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都应积极加入“双碳”战略绿色转型的大潮中,动手越早越主动、徘徊观望越久越被动
记者:新发展阶段,在实现“双碳”目标大背景下,领导干部应从哪些方面提高推动绿色发展的能力水平?
郇庆治:“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一方面,碳达峰、碳中和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相契合,将是未来数十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基调之一。要从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双碳”战略实施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实质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本身就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断推进,又会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因而,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双碳”战略实施过程中形成新发展优势,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积极加入这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大潮中,动手越早越主动、徘徊观望越久越被动。
另一方面,要从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视野,来理解“双碳”战略及其实施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随着世界各国陆续公布落实《巴黎协定》目标的“双碳”时间表,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国际环境政治合作与博弈的主战场,世界主要大国或区域集团都希望争取到自身的话语权、影响力。我国既要继续捍卫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基本发展权益,抗拒少数西方发达国家的霸权主义做派,也要通过更加主动深度的参与实践,来逐渐扩大在整个国际环境治理制度体系中的引领作用。
除了理论认识水平的提高,更为关键的是领导干部自身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这其中,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上的能力素养是同等重要的。在宏观层面上,必须着力于增强统筹全局能力,从全球气候变化应对的视野,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来规划与推进地区或部门的“双碳”战略。在中观层面上,必须着力于增强协调推进、全国一盘棋的气度和能力,从绿色高质量发展整体推进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的层面,来科学布局与推进地区或行业的“双碳”战略。在微观层面上,必须着力学习专业知识,提升成为行家里手的素质和能力,从党和国家政策执行和区域或行业战略举措的层面,来高效落实与切实推动“双碳”战略。